close

  本報記者 劉文韜 通訊員 向健生
  我省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散雜居省份,共有散居少數民族人口310多萬,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47%,且人口分佈相對較為集中,大多處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與高寒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
  5月29日上午,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分組審議了省人民政府關於全省散居少數民族工作情況的報告,為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聽診把脈”。
   經濟發展成“短板”
  【現狀】
  我省散居少數民族地區在全省整個發展板塊中已呈明顯的“塌陷”和“邊緣”狀態。沅陵、會同等6個少數民族人口過半縣2013年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分別為21087元和1532元,分別僅占全省人均水平的57.36%和95.39%。
  【聲音】
  “當前我省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滯後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而且被民族自治地方拋在身後,已成為湖南發展板塊中典型的‘短板’”。石光明委員在發言中說,近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我省散居少數民族工作取得較好成效,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較快發展。但由於底子薄、基礎差、政府扶持力度有限的因素,這些地區發展整體滯後的現狀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建議省政府出台支持散居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優惠政策,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石光明委員曾參加了省人大民僑外委關於散居少數民族工作情況的調研。他介紹,6個少數民族人口過半縣和大多數民族鄉位於高寒山區、林區,自然環境惡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突出,成為了制約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瓶頸。比如6個過半縣裡,目前仍有189個行政村沒通公路,約占全省未通公路行政村比重的37%。因此,要加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投入,夯實發展基礎。優先安排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工程項目和資金,並比照民族自治地方提高公路補助標準。同時,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重點改進山塘、病險水庫、河堤、水渠等農業灌溉系統,並加快農網改造,降低群眾用電成本。
  加快發展必須因地制宜
  【現狀】
  6個少數民族人口過半縣產業總量偏小,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結構不合理,特色產業不突出。99個民族鄉80%以上的村是產業空白村,農業管理基本是粗放經營、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市場體系建設嚴重滯後。
  【聲音】
  “支持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因地制宜。”曹儒國委員認為,各個縣、鄉、村均有各自的特點。應當根據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林業、水能、旅游、礦產等資源優勢和區位特點,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同時,在安排建設項目和專項資金時,對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給予必要的傾斜照顧,並完善和落實項目配套資金減免政策。
  “切忌盲目投入,否則就是一種浪費。硬要在散居少數民族地區搞個世界500強企業,不現實。”羅述勇委員建議,在扶持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發展方面,可結合當地農業產業比重高的特點,支持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用材和經濟林、花卉苗木、茶葉、中藥材和特色種養殖基地,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著力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體系。
  扶貧重在造血
  【現狀】
  6個少數民族人口過半縣的336個貧困村中,高中文化程度人數比率不到20%,成人文盲半文盲人數所占比率超過20%,掌握實用新技能的農村勞動力不到10%。
  【聲音】
  王秋沙委員認為,扶貧發展,人的素質很重要。如果沒有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作支撐,幫扶發展只能“解決了一時解決不了一世”。因此必須加大對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的扶持力度,提高當地群眾的文化素質,使他們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朱新民、謝鼎華等委員也認為,扶貧重在造血。必須加大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統籌抓好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幫助培養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不斷滿足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原標題:“把脈”散居少數民族地區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y69qyfi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