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徽消息 據人民日報報道:18日,在安徽合肥召開的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驗交流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業服務價格形成、調整和補償機制,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每年漏水70億立方米
  夠1億城市人口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成區已由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達到去年的4785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去年的53.7%,實現歷史性跨越。然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卻沒能跟上城市建設的步伐。
  地下管線老化造成停水、停電、停氣時有發生,燃氣管道、暖氣管道事故頻發,管道“跑冒滴漏”嚴重。以自來水為例,我國平均漏失率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達30%以上,而發達國家最高水平是6%至8%。管道漏失導致我國每年流失自來水7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年“漏”掉一個太湖,足夠1億城市人口使用。
  城市內澇與馬路拉鏈問題久治不愈。由於排水防洪體系不完善,大多數城市,一次大雨,就會導致城市交通、通訊、電力中斷,城市運轉癱瘓。城市馬路破損嚴重,相當數量馬路不僅井蓋密集,而且屢屢開挖。例如南京市市政設施綜合養護管理處去年就表示,過去5年間,南京主城區道路平均每年要被“開膛破肚”約1500次。
  “沒有這些基礎設施,就沒有城市生活,就沒有新型城鎮化。市長抓城市建設,既要重視城市的面子,也要重視裡子;既要重視地上,更要重視地下。”陳政高說,“地下”不出政績,尤其不產生經濟效益,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承載了城市,還在拉動經濟。基礎設施投資一般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5%,為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讓法規文件不再打架
  讓社會資本撒開腿跑
  無論是摸底,還是改造,城市地下設施建設始終繞不開“錢從哪兒來”的問題。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在今年3月表示,預計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由此帶來的投資需求約為42萬億元。原有城鎮化建設主要依賴財政、土地的投融資體制弊端已顯現,難以持續,亟須建立規範、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
  為此,2013年9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城市建設投資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此後,在《關於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中,又對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城市建設中的資源配置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公共產品和服務市場、改革城市建設的投融資體制,提出了政策措施。
  “我國社會資本不僅雄厚,而且對投資城市基礎設施有相當高的熱情,關鍵是會不會用。”陳政高說。
  目前,在眾多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模式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被寄予厚望。不過,要推廣運用該模式,必須儘快對現行法規政策進行梳理,消除有衝突的制度障礙。“現在政出多門,又多為地方性法規,權威性不足,部分文件之間甚至相互矛盾。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PPP項目操作規則,不要讓企業無所適從。”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群說。
  (原標題:自來水1年“漏”掉1個太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y69qyfi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